育兒知識:淺談副食品添加時機,與食物過敏
本文是根據美國小兒科醫學會與台灣兒科醫學會,與台灣兒童過敏醫學會的正式建議。
開宗明義先講結論:嬰幼兒應該從4-6個起開始添加副食品。而且"不需要"延後給予雞蛋海鮮等比較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事實上,根據最新的研究發現,延遲給予高致敏性食物反而會讓孩子更容易過敏。
台灣是在2012年時,由兒科醫學會正式發佈的建議。根據目前最新與最紮實的證據認為4-6個月大開始給予孩子副食品,對孩子有最大的好處。
何時可以開始給副食品?
4-6個月是一個粗略的建議。實務上還是要看孩子有沒有準備好了。怎麼知道孩子有沒有做好準備?以下有四點可以供各位父母親參考。
- 頭是否可穩定的抬起來。要餵食副食品,孩子的頭部控制一定要已經很穩定,不會晃來晃去的才有辦法。
- 會不會對食物打開嘴巴。用湯匙把食物送上門時,可以輕碰孩子的嘴唇,看他會不會打開嘴巴。父母親也可以先示範動作給孩子看,並且鼓勵孩子。
- 是否能夠把副食品吞下去。吞嚥副食品對孩子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每次餵食時,他都會把東西吐出來,可能代表他還無法吞嚥該副食品。此時可以試試把食物再稀釋,調整到與母奶/配方奶近似的濃度,方便孩子吞嚥。剛開始可以比較稀一些,爾後再慢慢的提高濃度。
- 體重夠大了嗎?一般來說建議至少等體重長到出生體重的兩倍以上時再給予副食品。
我該怎麼餵孩子?
剛開始嘗試副食品時,父母親可以先示範用湯匙吃給孩子看。並且表現出很愉悅的樣子。讓他感覺到副食品是個好東西。
剛開始餵食副食品時,不要在孩子很餓的時候餵食。他會因為餓而失去慢慢吃的耐心。也不要在她大哭大鬧或者時把頭轉開時強迫餵食。請記得餵食副食品是一個逐步的過程,不需要一步登天。如果今天孩子心情不好不想吃,那今天就收工,另擇良辰吉日再戰。
最好用湯匙餵食,不要把副食品加在奶瓶中。用湯匙餵食才有辦法訓練孩子對副食品的吞嚥能力。
我該給孩子吃些什麼?
食物的順序並不重要。可以先吃米糊,蔬菜泥,也可以先吃肉泥。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怎麼吃最好。就依照自己家庭裡的飲食習慣給孩子吃就可以了。只要孩子能夠接受,吞得下,也沒有任何不適,那就可以。不過要注意的是所有的孩子天生的對甜食有偏好,所以盡量不要給孩子吃甜食,尤其是少給孩子吃加工過的食品。
如果是哺育母乳的孩子,記得要儘早(4-6個月大)開始吃肉類,尤其是紅肉以補充鐵質與鋅。
- 為什麼少吃甜食?孩子是天生的甜食愛好者。如果太早給予過多的甜食,容易導致飲食不均衡。而這樣容易導致孩子將來的肥胖以及成年時期的高血壓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兩歲以前的飲食習慣會影響將來得慢性病的機率
- 嬰幼兒因為高速發育的關係,對鐵質的需求是很大的。而鐵質最好的來源就是肉類。所以要儘早給孩子吃肉製品,以避免鐵質的缺乏。請參考另篇文章(這裏,這裏,這裏)。
我該怎麼幫孩子添加新的食物?
一次給予孩子一種新的食物。每種新的食物之間,建議間隔2-3天。每次給予新的食物之後,可以觀察孩子是否有嘔吐,腹瀉,起會癢的紅疹或眼睛嘴唇水腫(如下圖),或起了濕疹等等。
經常遇到的問題是孩子身上會起一些疹子,被誤以為是過敏。可是孩子身上的疹子可能有諸多的原因,並不是只有過敏一種可能性。所以如果孩子吃完A食物後起了一些紅疹,而懷疑對A食物過敏,此時可以先把A食物停到兩週再重新給予。除非反覆的給予後孩子都還是有起紅疹的狀況,才能比較確定孩子對該食物過敏。
偶爾會在門診遇到很可憐的孩子,就兩種東西不能吃:這個也不能吃,那個也不能吃。很多時候孩子根本沒有對那麼多食物過敏,而是看著黑影變開槍。結果孩子營養就很不均衡。這個其實應該是可以避免掉的情形。
最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其實是牛奶,但是大家反而不擔心。而其他所有的食物會引起過敏的機率都在百分之一以下。為了這個不到1%的事情,去過度擔憂,真的是一件不必要的事情。
photo credit: Web MD 與 wikipedia
應該禁止的食物
- 三歲以前不應該吃堅果類。有嗆到的風險
- 盡量減少給予生食(生蛋,生菜,生魚片等等)
- 一歲以前絕不可吃蜂蜜
- 高鹽度的食物,如醃漬類(蜜餞,培根等等)
- 少吃甜食,以減少將來肥胖與慢性病之風險
- 咖啡,茶等,這些對孩子的中樞神經可能有刺激性的食物
- 低脂產品。您沒看錯。孩子"不需要低脂產品"。不是說孩子一定要吃很油,而是孩子還在發育,過度地強調低脂對孩子的營養其實是不正確的。
參考資料:
- http://www.pediatr.org.tw/people/edu_info.asp?id=16
- http://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ages-stages/baby/feeding-nutrition/Pages/Switching-To-Solid-Foods.aspx
- http://www.pediatr.org.tw/download/嬰幼兒營養與過敏預防指引(內文).pdf
留言列表